3.2以自然条件为核心的中国循环模式
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需要考虑很多因素,而天时、古代地利、循环人和是农业最主要因素。《管子·牧民》就提出了“不务天时则财不生,模式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特征这里的中国天时、地利都需要人“务”,古代这就要求农民在耕作劳动时必须掌握相关的循环自然规律,才能得到好的农业收获。从现代生态学的模式理论上来说,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都是特征通过给予农业生产最合适的外部环境,尽可能使农田生态系统的中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效率保持较高的水平。
因时制宜主要是古代农业生产要讲究农时,即耕作时序。循环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王制》中就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的记载,这种思想流传至今仍是农民生产活动的准则。清代农学著作《知本提纲》提出,耕作应先后有序,不可违背自然规律。“秋耕宜早,早则能将阳气掩入地下,又可避霜;春耕宜迟,迟可将青草掩入地内,使地理愈状。”此外,根据土质不同和作物种类不同,也应通情达变,灵活应变,比如薄田宜早耕,良田可晚耕,稻田宜春耕,麦田需夏耕。公元前104年,邓平总结先秦各种思想,制定了《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规定了农业生产的时间要求。同时我国古代先民们对“天时”思想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体现在林业生产方面,儒学经典《春秋》中就有“四时之禁”和“斧斤以时入山林”等观点,并在秦国的律法《田律》中正式采纳实施,此后在历朝历代都存在类似的法律规定。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出者牧,陆处者农”,使得农、林、牧、渔各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地形多种多样,地势千差万别。《管子·地员》有云:“凡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各有草物”,说明人类农业生产活动需要依据不同的地势和土壤,种植不同的作物。元代农学家就作物对我国的粮食生产格局做出了准确的总结:“东宜麦,南宜稻,西宜黍,北宜菽,中宜禾”,虽然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对粮食需求也不断变化,逐步形成了“南稻北麦”的格局,但总体上来说古人的种植原则在现今农业生产上也大体是适用的。我国很早就开始重视因地制宜,因土而种的原则,在西周时就设立了专门的官员“草人”,把全国土地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河边平原)、邍隰(原野)等五种,并提出:山林适宜种植“皂物”(柞栗之类可供染色用的植物),川泽适宜种植“膏物”(莲芡之类结子多的植物),丘陵适宜种植“核物”(李梅之类有果核的植物),坟衍适宜种植“荚物”(豆类等有荚角的植物),邍隰适宜种植“丛物”(禾谷之类丛生的植物)。
此外,古代先民在发现自然区域地理地势、土壤养分、水力资源等方面的客观规律后,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总结出一系列改造自然,创造有利条件更充分的利用自然的方法。例如在北方干旱区域,实行深耕细作,保水抗旱,种区田;在西北甘肃地区,为适应当地天气寒冷,土壤干燥,多风少雨的特点,为减少水分蒸发,易于保墒,在田里铺设砂石,种砂田;南方江南水乡,江河沼泽众多,人民饭稻羹鱼,人们用木桩作架,挑选菰根等水草与泥土搀和,摊铺在架上,培育稻谷,种葑田,鱼米之乡的太湖地区,尤其盛行养鱼,人们往往以渔池多少论贫富,同时出现了稻田养鱼等生产模式;而在云贵山岭地区,丘陵众多,人们便筑坝保水,种梯田。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绿色科技》2019年10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环境,染色,蒸发
市市场监管局召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新闻发布会
证监会下发7家企业IPO批文 筹资总额不超28亿元
缺乏利多提振 铜价继续下探
数据里看亮点 从“618”看消费复苏新活力
JBL新款无线音箱产品上线 支持7种自由串联方式
经济向好提振中国资产 开放增强外资信心
安踏体育拟配售1.19亿新股 预计筹款118亿港元偿债
公募基金总规模创历史新高 货币基金“挑大梁”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污染防治攻坚战不能歇脚、不能停步|两会速递
继续加息,还是暂停加息?市场屏息以待美联储下一步
上海今年首轮“抢地大战”打响 多家头部房企回归
银行业风波未平 欧美股基资金外流 外资机构看好中国股市表现
爱簿智能发布首款算力本AIBOOK 原生Linux简化AI开发
关注两会热点 股指期货日内参与
“第三支箭”发力 上市房企再融资项目落地
甲醇突破箱体上沿 鸡蛋维持底部运行
真我GT7官宣首批搭载天玑9400+:3nm制程,本月见
钢材市场大幅拉升 助力煤焦价格走稳
融资买入额创17个月新低 A股企稳概率大增
成品油调价将遭遇“三连停”
我市各地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
港股双柜台模式亮相 人民币资产升温
投资“类债型”混基 小心隐蔽性高收费
春节假期及节后各期货品种关注要点与投资机会